【课程详情】
董一菲:中学语文特级教师,黑龙江省首批正高级教师,任教于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。“诗意语文”的倡导者,首届全国中语十大学术领军人物,2025年入选“百年中国语文人博物馆”。获第五届“语文报杯”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,兼任全国多所大学硕士生导师。应邀在全国五十几个城市讲座授课,著有《紫陌红尘拂面来》《董一菲讲语文》《仰望语文的星空》《雪落黄河静无声》《千江有水千江月》《寻找语文的诗意与远方》六部专著。其“诗意语文”入选“当代十大名师特色语文”之一,在全国有广泛影响。
课程评价:
【董亚君悟课】置身一菲老师真水无香的诗意课堂,感受一菲老师信手拈来、妙语连珠的语言魅力,静静听着台下各位老师此起彼伏的惊叹声,不由得想起曾经在一菲老师在博客中读过的金句:“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”“阅读是生命的礼赞”……一菲老师还深情地写过这样感人至深的文字:以爱的名义,用最美的语言和文字,积淀你们人生最美的灵魂!为此我愿时刻勤勉!当我们感受诗意课堂的无限魅力,领略董老师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的优雅美丽之时,更不禁为一菲老师滋兰树慧的执着而深深感动。
【于修影悟课】董老师循循善诱,旁征博引,拾级而上,带领着学生走进诗歌的王国,理解涉江采莲人的情与思,理解涉江采莲人内心的哀愁究竟是什么。从一个人一时的情感到一个人一生的追求,从一个人的的一生到一个时代的思考。
【董亚君悟课】一菲老师曾在《我的诗意语文观》一文中说:“作为语文老师,应还语文以文学,将‘文学世界’引入课堂,立足文本教材,给学生一个文学的世界。”课堂中,一菲老师及时捕捉到学生现场生成的答案,以鲁迅《阿Q正传》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走入文学的世界,以此深刻明白:任何一个名称都承载了一种情感,同一种事物的不同名称之间是有细微的差别的。也使在座的教师顿悟:要坚持“用教材教”,课文只是一个例子,教学过程要因文入境、因文造境,引领学生以课文为径,渐入诗意深处。
【于修影悟课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,而“涉江采芙蓉”这一件事被董老师挖掘的淋漓尽致,以此牵出诗歌的灵魂,不禁让人拍案叫绝。“芙蓉”不仅让学生知道了它的别称“荷花”,“莲花”,更让学生了解了关于莲与荷的诗句,而对“隰”字的温情解读更让学生印象深刻。小小的题目,小小的名字却蕴含着情感,就像我们学《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一文中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,而不是讲蛇的故事,如果说“蛇”会让人毛骨悚然,而说“美女蛇”人们会很好奇觉得好神秘。能把一首诗的题目解读得如此开阔大气,内容丰富,文辞氤氲,值得学习。
【刘文文悟课】“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”,是当前课程改革中经常倡导的理念,但在实际教学中,很多教师往往对学生精彩的生成性答案或问题重视不够,没有智慧地抓住和运用这些“生成”,深入地点评和分析,只给学生留下一个“尴尬的微笑”,或是“是是而非的结论”。 其实,如果教师重视对其进行艺术性地处理,就会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。一菲老师在“隰”字和 “不美好”两处用她的 “慧眼”、“慧心”、“慧言”,从尴尬中捕捉契机,化平庸为精彩,使学生拥有 “柳暗花明”的意外收获,在春风化雨中把学生带入“慧境”。
转自:面朝语文工作室的博客